本文出處 / 健康物語2005年7月號
本文作者:王德煌 醫師
現任:文玉小兒科診
今年腸病毒疫情來勢洶洶,各地紛傳出重症個案,故大家一聽到腸病毒,莫不驚恐萬分。
近月來,各醫院實驗室檢驗發現,病毒型別以克沙奇B3最多,其次為71型及NPEV型。
從民國88年曾經發生過克沙奇B3大流行,迄今六年,不少兒童及孕婦體內都沒有抗體,故易造成此次大流行。
到底小朋友遭受腸病毒感染會有什麼症狀呢?
腸病毒可以引起多種疾病,其中百分之五十至八十是沒有症狀的感染,有些只有發燒及類似一般感冒的現象,有時會引起特殊的臨床表現,如疱疹性咽喉炎、手足口病、無菌性腸膜炎、肢體麻痺症候群、心肌炎等。
其中以疱疹性咽喉炎及手足口症最常見,疱疹性咽喉炎引起的口腔數目不一,平均約五個左右,但須與單純性泡疹病毒引起之疱疹性龈口炎做區別,疱疹性咽喉炎之潰瘍大多出現在口腔後半部,嚴重時也會在口腔前部出現。而後者主要表現在前半部,同時也會出現明顯的牙龈紅腫發炎,故兒童得此病症,必定口內疼痛,直流口水、不吃不喝。
若得手足口病,除口腔潰瘍外,也會在手腳出現小水痘丘瘡,尤其手腳末端,疹子多時,會往上出現於肘、膝關節、上臂、大腿及臀部。
除了以上皮膚及黏膜症狀外,也可能出現消化道症狀如腹瀉、吐、腹痛,若感染重症71型時,病情轉變相當快,發病三到五月為關鍵期,小朋友如出現心跳加快(大於120)、呼吸很喘、肌躍型抽搐、步態不穩、胡亂說話、肢體無力時,請儘快送醫院處理。
腸病毒71型腦脊髓炎的分期處理─家長衛教篇
臨床分期 | 臨床特點 | 建議處置 | |
第 一 期 | 黏膜皮膚期 (手足口病或咽峽炎) | 發燒、喉嚨痛、食慾下降、流口水、口腔潰瘍、手腳掌、屁股或膝部出現小水泡等。 | 立即請小兒科醫師診斷是否已罹患腸病毒,並主動告知是否曾接觸過腸病毒患者。在此時期,家長應讓小朋友在家休息,口服無纖維果汁,避免刺激,專人照顧並觀察有無出現第二期的症狀。 |
第 二 期 | 神經期 (腦脊髓炎) | 肌抽躍(手腳不自主的抽動)、肢體無力(單肢或多肢)、步態不穩,無故驚嚇、吞嚥不協調、眼球運動異常(如鬥雞眼)、睡眠狀態改變、頭痛、頸部僵硬、厲害嘔吐等。 | 此時病人心跳開始加快(家長可將耳朵貼在小朋友的左胸前,計算一分鐘的心跳數) 若有左述任何症狀或安靜且不發燒時心跳每分鐘大於140次,應立刻到醫院求診。建議住院,密切觀察心跳、血壓。儘量安撫病人、避免刺激。觀察病人有無出現第三期的症狀。 |
第 三 期 | 交感神經興奮期 (腦幹功能異常) | 心跳快(安靜且不發燒時,心跳每分鐘大於160次)、血壓高、冒汗、蒼白(有的出現臉部局部潮紅)、四肢冰冷等。 | 必須住院(建議住加護病房)。觀察病人有無出現第四期的症狀。 |
第 四 期 | 心肺期 (心臟衰竭+/-肺水腫) | 全身無力、呼吸困難、精神明顯不佳或不活潑、意識明顯改變等。 | 須住加護病房。 |
第 五 期 | 失償期 (休克) | 意識喪失、全身軟癱、呼吸微弱、嘴唇或手腳指發紫、口鼻冒泡或出血等。 | 須住加護病房。 |
(台中榮總兒醫部提供)
註:三歲以下嬰幼兒是高危險群。病程進展速度非常快,各期轉換有時不明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