嬰兒搖晃症候群---台北榮民總醫院小兒部 張開屏
簡小弟約八個月大,生性愛哭,明明才剛餵食過就又號啕大哭;抱在懷裡睡的十分安穩,才剛放進娃娃床,立即放聲大哭,又需要好一陣子才得以安撫下來。工作一整天,回到家已非常疲憊的年輕爸爸,有時聽到簡小弟又莫名其妙的哭鬧,會氣的用雙手握住簡小弟的軀幹,將他舉得高高的,使勁的前後晃動,希望他安靜下來。晃動了一陣子便順手將他拋到娃娃床上。簡小弟也許是哭累了,在床上就逐漸安靜下來,而終於睡著了。這一夜父母都睡得非常安穩,覺得屋內好像特別的安靜,翌日早晨,做媽媽的才警覺到簡小弟一夜安睡,到了天亮都不曾哭過,喝奶的時間早就過了也沒見他哭,正懷疑是怎麼一回事時,只見他的雙眼突然睜開,眼神呆滯,緊接著兩眼往上一翻,四肢便快速的抽動起來,唇色漸漸變紫,牙齒緊緊的咬住,口中一直冒著口水與氣泡。爸媽雖不懂醫學,但也知道情況危急,立即將簡小弟送到醫院,一陣子檢查下來,腦部電腦斷層掃瞄發現有顱內出血以及腦水腫的現象,由於腦部的壓力過高,因此隨即送入加護病房做腦部減壓的處理。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與照顧,簡小弟的命是救了回來,但在往後的日子裡,腦性麻痺、癲癇症、智能不足、視覺減退等後遺症卻逐一浮現出來。醫師告知簡小弟的爸媽,簡小弟的腦部傷害有可能是嬰兒受到過度的搖晃所產生的,爸爸雖然懊悔但也挽回不了既成事實。
什麼是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?
當我們將嬰兒抓住而猛力的前後搖晃時,嬰兒的頭也會跟著晃動。在這晃動的過程中,軟綿綿的腦組織在堅硬的頭骨內也會跟著晃動,而腦的表面與頭骨下的靜脈竇相接的血管於晃動中會被扯斷,因此造成顱內出血。出血之後腦內部的壓力會急速上升,既而產生許多症狀,如嘔吐、昏睡、抽搐等等。這種人為的搖晃而引發腦出血,並引起諸多神經症狀的情事,便是所謂的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。
在什麼狀況下比較容易導致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?
通常年紀較輕的父母、年輕的保母以及年輕的保母的同居人或男朋友是導致嬰兒產生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的主要關係人。他們可能比較沒有耐心,無法忍受嬰兒長時間的號啕大哭;或是比較沒有經驗,不知如何應付嬰兒莫名其妙的哭。嬰兒若正好在照顧者已經很累的情況下號啕大哭起來,而用盡辦法仍無法使嬰兒安靜下來,這時照顧者可能會情不自禁的做出搖晃嬰兒的動作,雖是無心,卻造成無法彌補的後果。
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會對寶寶造成哪些傷害?
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直接的傷害是在腦裡面,腦細胞受損時所產生的症狀可輕可重。輕可輕到只是較為嗜睡,別無其他症狀,也幾乎沒有任何後遺症;嚴重的話寶寶會昏迷不醒、抽搐不止,即便保住性命卻帶著嚴重的腦傷後遺症。
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的醫療處置法為何?治癒率如何?有哪些後遺症?
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的根本問題是腦部出血合併腦的壓力過高,治療的首要在於如何將過高的腦壓降低下來,就如同高血壓病患之治療就是要想辦法將血壓降下來。降低腦壓的方法很多,可以用呼吸器、用藥物、用手術等方法來降低腦壓,也就是運用腦復甦術來減少腦壓過高對腦細胞的傷害,希望病患因此而存活下來,更希望將腦傷的後遺症減到最輕的程度。
雖然現在有較佳的腦復甦術可茲應用到病患身上,但畢竟醫學不是萬能的,這些嬰兒搖晃症候群的個案中,即使接受一流的醫療照顧,約百分之二十的患者還是會在症狀出現數天內死亡。存活的個案中,僅百分之十至十五的患者有機會完全痊癒,其餘的患者會遺留輕重不一的後遺症,輕則學習能力便差或個性與行為改變,重則出現智能不足、腦性麻痺、聽力喪失、失明、無法進食、癲癇,甚至於呈現植物人狀態。
當嬰兒出現哪些症狀時可能是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?
父母應如何緊急處理?
當原本好好的一個寶寶,無緣無故就出現了以下的症狀,就需要懷疑到嬰兒搖晃症候群:胃口變差、嘔吐不止、非常嗜睡、煩躁不安、哭鬧不停、全身抖動、肢體抽搐、昏迷不醒。
一旦發現到寶寶出現任何的上述症狀,父母或照顧者需立即將寶寶送往較大型的醫院診治,送醫途中要密切觀察寶寶的呼吸,若覺得呼吸微弱或呼吸突然停止,就要立刻進行人工呼吸。若寶寶出現全身抽搐的現象,不要忙著找東西把寶寶的嘴巴撬開,只需將寶寶的頭與身體側向一邊即可。
如何預防嬰兒搖晃症候群?
嬰兒搖晃症候群的預防之道非常簡單,就是絕對不要用力搖晃嬰兒,即使是逗弄嬰兒而沒有惡意的搖晃也不能做。沒有搖晃嬰兒的動作,自然不會產生嬰兒搖晃症候群。
就照顧者而言,必須認知到下列三點以防範「搖晃嬰兒的動作」出現:
一 要允許嬰兒哭,不得強行制止。
二 需瞭解自己對嬰兒哭的忍受程度。
三 需先行對「搖晃嬰兒」所導致的危險有所瞭解。
結語
「預防甚於治療」是醫學的最高境界,沒有了疾病又何需用到治療呢?就嬰兒搖晃症候群而言,這句醫學金言更是正確。為人父母者或受托照顧嬰兒的每一位照顧者,都應該好好的來認識「搖晃嬰兒」對嬰兒所可能造成的危害,進而避免「嬰兒搖晃症候群」的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