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溫柔333,孩子不孤單」,是國內針對都市父母推動的一項親子活動。再忙的爸爸媽媽,回家也要完成這個「功課」:每天撫摸寶寶30秒、傾聽孩子3分鐘、陪伴孩子30分鐘。
孩子對我們要求並不很多,與其給他買漂亮衣服和最新的玩具,不如每天花點時間和他在一起,讓他感覺到爸爸媽媽的愛和溫暖。
18個月~4歲:成爲自主者的階段
「我要自己做」—解讀寶寶的反抗行爲
當寶寶開始會爬、會走、會自己自由地拿東西了,你一面會欣喜著他的成長,一面又覺得這個小傢伙愈來愈難以人理喻。「不要」、「不好」、「不行」,隨時都會從他嘴裏蹦出來,與你作對,讓你爲難。
孩子這時種種的反抗行爲,都在向你表明,他已經進入了「成爲自主者的階段」。他的自我意識開始萌芽,日漸顯露出他的獨立性;他迫不及待地在向你展現:他長大的現實。他開始急於擺脫對你的依賴。
然而,若他發出的種種「我長大了」的的信號,你都視而不見,你對他的能力仍表示懷疑,還是用原來的眼光去看待他、要求他,你的限制和不信任,都會讓急於長大的他,感到不滿。於是,你的不理解和他的性急,産生了教育上的巨大矛盾,你和他之間的關係變緊張了,你的小可愛忽然間變成了「大魔頭」。
對日後發展的影響
心理學家認爲,這一時期,孩子在掌握了大量的行爲技能的同時,他們也在學習怎樣堅持和放棄。也就是說,他們要接受「能做什麽」或「不做什麽」。這時候,爸媽與孩子的衝突很激烈:一方面,爸媽要承擔培養孩子良好習慣的任務;另一方面,孩子會反複用「我要」、「我不要」來反抗外界的控制。
若爸媽放任小孩的一切行為,會不利於孩子的社會化;但爸媽若教養得過分嚴厲,限制過多,又會妨礙孩子自我、自主、自我控制能力的發展。所以,爸媽此時若保護和懲罰不當,孩子就會對自我的能力産生懷疑,長大成人後容易形成膽怯、疑慮、退縮等負面性格。
給父母的話
面對寶寶老是對你說「不」,其實你用不著緊張,應該恭喜你,這正好說明了,你家的寶貝長大了。寶寶的反抗,是他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。
此時的爸爸媽媽,要具備理智的忍耐精神。包括:放手讓孩子自主去做他能力所能及的事情;用愛心和寬容,對待孩子學習成長中所犯下的錯誤;對自己情緒和情感有所控制。你的理性引導,對於寶寶來說,也是一種「意志的美德」和「自主性美德」的教育。 (待續)
~本文由聰明寶寶雜誌摘下~
- Sep 06 Thu 2007 14:32
關注寶貝3個心理關鍵階段(中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